Lazy loaded image
读书分享
理解“媒介就是信息”:为何传播方式比内容更重要?
字数 1529阅读时长 4 分钟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“媒介就是信息”(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)是加拿大传播思想家马歇尔·麦克卢汉(Marshall McLuhan)提出的最著名、也最引人深思的论断。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:我们用以交流的媒介(或技术)本身,比它所承载的具体内容,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。
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语,颠覆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传统认知。通常,我们更关注新闻的内容、电影的情节或社交媒体上的帖子,而忽略了电视、电影或社交媒体这些媒介形式本身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、感官体验和社会结构的。

核心含义解读

要理解“媒介就是信息”,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:
  • 媒介塑造感知与体验: 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。例如,印刷文字(如书籍、报纸)主要诉诸视觉,并培养了线性、逻辑和独立的思维模式。而电视则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,创造了一种更具沉浸感和即时性的体验,强调情感和整体感知。麦克卢汉认为,这种感官组合的变化,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认知习惯。
  • 媒介定义了社会交往的规模和形式: 媒介的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范围、速度和形式,进而重塑了社会结构。例如,口语媒介将交流限制在小范围的、在场的社群内。印刷术的出现,则打破了地域限制,促成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教育的普及。而互联网,特别是社交媒体,则创造了一个瞬时、全球化、去中心化的交流网络,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社交关系、政治参与和商业模式。
  • “内容”本身是另一种媒介: 麦克卢汉还有一个巧妙的观点,即任何一种媒介的“内容”,实际上是另一种旧的媒介。例如,印刷品的内容是“文字”,而文字的内容是“口语”。电影的内容可以是“小说”(印刷媒介)。这意味着,新媒介的出现,会不断将旧媒介“包裹”起来,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和地位。

经典案例:电灯与总统辩论

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理论,麦克卢汉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——电灯。电灯本身并没有传递任何“内容”(比如文字或图像),但它的存在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。它延长了白昼,使得夜间工作和娱乐成为可能,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作息规律和社会活动。电灯作为一个没有“内容”的媒介,其自身的存在(即它带来的光明)就是它传递的强大“信息”。
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196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尼克松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。通过广播收听辩论的听众普遍认为经验更丰富的尼克松表现更佳,因为他的论点和政策阐述更为清晰。然而,观看电视辩论的观众则大多认为年轻、英俊、镇定自若的肯尼迪占了上风,而尼克松则显得紧张、憔悴。
这个事件完美地诠释了“媒介就是信息”:
  • 广播(媒介A):只传递声音,听众更关注论证的逻辑和内容。
  • 电视(媒介B):同时传递图像和声音,候选人的形象、魅力和非语言表达(即视觉信息)变得与言语内容同等重要,甚至更具影响力。
媒介(电视)的特性——视觉冲击力——本身就传递了“形象比政策更重要”的“信息”,并从此永久地改变了政治竞选的游戏规则。

在当代的意义

在数字时代,麦克卢汉的洞见显得尤为重要和前瞻:
  • 智能手机的“信息”:智能手机的内容是应用程序、视频和信息。但智能手机这个媒介本身的“信息”是:它通过永久在线、即时通讯和地理位置服务,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,创造了“碎片化”的注意力模式,并重塑了我们的隐私观念。
  • 社交媒体的“信息”:无论是Facebook、TikTok还是X(前身为Twitter),其具体内容千变万化。但这些平台作为媒介,其共同的“信息”是:它们通过算法推荐、点赞和分享机制,鼓励快速、情绪化的表达,加速了信息的病毒式传播,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和信息茧房效应。
总而言之,“媒介就是信息”提醒我们,在评估一项新技术或一种新沟通方式时,不应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的“内容”好坏,而应更深入地思考这个媒介本身正在如何改变我们、我们的文化和社会。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管道,它本身就是塑造世界的力量。
上一篇
解读爱默生:为何“抗争”与“行动”比“安逸”更重要?
下一篇
什么是存在性抑郁?

评论
Loading...